崔庙镇 - 历史沿革
崔庙镇 - 行政区划
崔庙镇隶属荥阳市,镇政府设在崔庙自然村,辖崔庙、盆窑、项沟、索坡、竹园、翟沟、石井、车厂、石坡、老庄、王宗店、白赵、王泉、栗树沟、芦庄、界沟、郑岗、郑庄、寺沟、邵寨、马寨、丁沟共22个行政村,282个村民组,265个自然村。全镇共有12941户,49998人,其中非农人口3767人。少数民族主要为回族,另外还有壮、白、土家等民族,约占总人的0.6%。
崔庙镇 - 基本介绍
全镇河流总称为索河,系贾鲁河源头段,属淮河流域,分东、西两支。东支源出新密市袁庄乡,至界河入崔庙,经芦庄、寺沟、计河,至王湾入丁店水库。西支源出新密市米村镇石坡口下的西流泉,经王宗店、白赵、陈河、七村河至丁店水库同东支汇合。
崔庙属暖温带季风性半干旱气候,冷暖气团交替频繁,常年少雨,四季分明。春季冷暖无常,少雨多风;夏季炎热多雨,水热同期;秋季凉爽宜人,光照充足,间或连绵阴雨;冬季寒冷干燥,风多雨少。年均日照为2332小时,气温为14.3℃,降水675.5毫米。
全镇耕地面积4.8万亩,占总面积的38.63%。土地可分为两个土类,即褐土和潮土;4个亚类,即褐土、潮褐土、褐土性土、黄潮土;11个土属,37个土种。
水资源总量1150多万立方米,人均230立方米,可利用水量约1080万立方米左右,实际利用990万立方米左右,占总量的74%,占可利用量的86%。水资源总量中地表水490万立方米左右;地下水总量660万立方米。
矿产资源已探明矿种有煤、铝土、粘土、石灰岩、白云岩、黄铁、陶土、铁、大理石等。其中石灰岩储量15亿立方米;铝土5000万吨;无烟煤3.6亿吨,其中白煤1.7亿吨;粘土2亿吨;陶土3亿吨;瓦斯66亿立方米。
镇区内设邮政支局一处,年办理信函8万件,报刊期发数10万份。电信支局一处,局用交换机容量5万部,电话装机总容量9000部。移动、联通发射塔6座,客户2000个。至2003年,电话普及率18部/百人,全面实现了村村通电话。
镇区内设农业银行营业所1处,邮政储蓄所1处,农村信用社1处,至2003年储蓄总额达2.24亿元。全镇电力充裕,有十一万伏变电站一座,电路密布全镇各个角落。地理优越,交通便利。全镇公路通车里程71.8公里,其中市级道有3条;南北走向的有荥密路东线、西线东西走向横贯镇域中心的有须刘公路,总长度分别为11.2、12公里,占总里程的32.3%;乡村道路48.6公里,占总里程的67.7%,全部实现了村村通油路。镇域东西两侧,北接连霍高速,南通郑少高速;柏油马路纵横交织,迂回乡间,沟通了崔庙与各地区的联系,成为各地区相互联系的纽带。
崔庙镇 - 畜牧业发展
该镇不仅优先对养殖业用地优先解决,还积极从良畜禽新品种、养殖新技术上为养殖户提供支持,成为养殖户最坚强地后盾。在政府大力支持下,畜牧养殖业发展迅速,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逐年提高,由42%提高到50%。养殖数量大增,家禽存栏量达到58万只,生猪存栏量达到3.1万头,山绵羊存栏量达到2.2万只,大牲畜存栏9800头,年肉类总产量达9000吨,蛋类总产量达5320吨,全镇养殖户达到2865户。其中规模养殖户达到236户,养殖业逐渐发展成为新的产业。粮食附加值提高养殖业发展并带动运输业,饲料企业、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为富余的劳动力解决就业岗位420个。
崔庙镇 - 城镇建设
发展小城镇,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主客观两方面的需要,有着历史和现实的必然。因此,发展山区小城镇有利于提高农村经济的整体素质和效益。有利于逐步改变农民传统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有利于从整体上提高人口素质,缩小工农、城乡差别。有利于实现城乡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提高农村精神文整体水平。有利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合理布局,加快农村城市化、现代化进程。建设、发展小城镇,应遵循统筹兼顾、超前规划、突出特点、注重生态、接轨市场原则。
根据崔庙镇实际,按照镇2000至2015年发展规划,今后发展小城镇的思路是“一线、二带、三集中”。“一线”就是以须刘公路为轴线,贯通镇区和塔山,徐庄两个工业区,连马寨、翟沟两个小集镇、拉大城镇框架,使镇区面积扩大至10平方公里镇区人口达4万人,城镇化率达到80%;“两带”就是沿南北山脉走向,规划建设两条旅游观光带,综合开发利用丰富的人文资源、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三集中”就是通过小城镇建设,逐步实现“工业向园区集中,农田向农场集中,居农向城镇集中”提高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品位。至“十五”末,镇区人均绿地达10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到50%,推出15个亮点;至2015年,人均绿地超过20平方米,推出60个亮点,把崔庙镇建成河南省明星镇。争创全国卫生镇。
崔庙镇 - 基层民主建设
一、领导重视,机构健全。该镇成立了由镇长任组长的村务公开领导小组,制定了村务公开规章制度,确定由镇农村财务委托代理服务中心具体负责,明确了服务中心个人工作职责,形成了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工作人员专门抓和广大干部群众共同参与的村务公开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并建立了村务公开监督小组,为这项工作的健康有序开展提供了坚强的领导和组织保证。
二、氛围浓厚,认识统一。该镇在原来“村财镇管”的基础上,本着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依法委托的原则推行农村财务委托代理服务制。委托代理中心定期通过多种形式对镇及村干部,进行村务公开的有关文件、政策规定、指导思想、目的意义等为内容的学习培训。增强了抓村务公开的自觉性,尤其是一些干部中存在的怕失权而不想公开,嫌麻烦而不愿公开等模糊认识得到明显改善。
三、载体健全,形式多样。该镇建立了各村的村务公开档案,公布了投诉举报电话。各村设立了固定公开栏,并结合各村实际,采用会议公开、广播公开、张榜公示等形式,使村务公开真正落到实处。
四、内容明确,重点突出。坚持以“十公开”(村级财务收支公开、粮食直补及综合补贴公开、集体土地管理使用公开、计划生育指标安排和生育情况公开、农民应承担的一事一议和收缴情况公开、固定资产管理公开、村级干部报酬公开、宅基地安排公开、救灾款物发放公开、村级组织的各类重大决策公开)为主要内容,将公开的重点和核心放在了村级财务公开上。
崔庙镇 - 河北省阜城县崔庙镇
阜城县崔庙镇紧紧围绕“富民强镇”主题,采取“典型带动,政府发动,政策促动,服务驱动”的工作方式,深入开展“四百”活动,帮助农民找准适合自己的养殖项目,做强做大养殖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百名镇干部进村入户为民找门路。该镇抽调了110名干部深入到84个村,逐村逐户对全镇的养殖业,包括养殖种类、规模、投资、存栏、出栏、技术、效益等各方面的情况及面临的困难和发展前景进行调查摸底,并将效益好的养殖项目汇编成通俗易懂的典型材料;百名养殖大户讲“富”路。该镇组织了100名养殖资深大户分种类,到各村现身说法,宣讲致富经历,指点致富门路,发放典型材料,传授养殖技术;百名拟发展养殖户考察参观寻出路。该镇安排100多名拟发展规模养殖户到全镇的各大养殖小区、养殖场和专业村进行参观学习,使他们开拓思路,开阔眼界,寻找适宜自己的养殖项目和发展出路;镇村干部帮助拟发展养殖户百日走上致富路。镇政府选派了500名镇村干部对全镇的拟发展养殖户结对帮扶,要求他们在100天之内对拟发展养殖户的规划建场、跑办手续、防疫灭病等各主面进行全程跟踪服务,直到畜禽进场,方可收兵。
在开展“四百”活动的同时,崔庙镇还从占地审批、技术服务、资金协调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农民发展养殖业。并制发文件,要求各村按养殖小区标准规划出养殖小区用地。全镇已有11个村建成养殖小区,30多个村规划出养殖小区用地,为全镇养殖业发展提供了硬件保证。
崔庙镇辖84个行政村,总人口43049人,其中已婚育龄妇女8139人。作为阜城县第一人口大镇,崔庙镇时刻注意以人为本,强化服务,突出和谐,实现发展。2004年,被市委政府表彰为“人口与计生工作先进乡镇”;2005年,被市人口与计生领导小组授予“优质技术服务站”称号,被县委、县政府表彰为“行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和“乡站建设先进单位”;2006年,参加了全市行风建设现场会,并做了典型发言。
主要工作如下。突出以人为本理念,努力打造优质服务平台。崔庙镇先后投资十多万元,设立宣传版块,美化环境,调整装修技术用房,购置医疗器械,并对4名技术服务人员进行业务培训,使其中2人具有医师资格,能够独立开展育龄妇女生殖保健和免费服务等工作。树立文明执法意识,维护育龄群众的合法权益。首先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以服务人民为荣;其次是根据村情民情,开展四项维权活动,即维护育龄群众的依法生育权,避孕节育技术和生殖保健服务权,避孕节育措施知情选择权,政策优惠权。三是注重人口大环境建设,实现和谐发展。首先是开展好婚育新风进万家、世界人口日等宣传活动,帮助群众树立正确的婚育观念;其次是利用会员帮带活动,推进致富项目建设,先后为生活困难的育龄群众选择了剪纸、大棚蔬菜、冬桃、樱桃等11个致富项目,使123名群众走上了科技致富、勤劳致富之路;认真落实奖励扶助工作,致力于社会保障和促进男女平等。2005,协助上级部门为全镇37名实行计划生育的农村家庭发放了每人每年600元的奖励扶助金,2006年,协助上级部门为2名城镇家庭发放了各3000元的奖励,同时先后做好12名中高考考生奖励10分的审核工作,保证党和政府的各项优先优惠政策落到实处。[1]